中国科学家近日宣布,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将携带中国空间站在轨繁育的首批果蝇返回地球。这批果蝇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参与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科学实验,科学家们期望此次研究能带来多项突破性成果。
据新华社报道,这批果蝇在中国空间站的特殊环境下成功繁衍出三代。航天员对每一代果蝇都进行了细致的转移操作和样本收集,为后续的科学分析提供了宝贵数据。此次实验不仅是中国首次在空间站内建设果蝇培育平台,也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站设置空间亚磁环境,并探索其对生物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介绍,果蝇因其与人类基因的相似性而被选为研究对象。在太空亚磁和微重力环境下,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果蝇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习惯,旨在为人类未来长期太空生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果蝇在缺乏重力场和磁场的太空环境中,仍具备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李岩进一步指出,果蝇在太空中的行为表现与地面截然不同。由于失去重力,果蝇会出现飘浮甚至翻跟头的状态,其交配成功率也相对较低。果蝇在飘浮的同时还会不断搓腿,这种行为在地面上也存在,但在太空中可能反映了它们的焦虑状态。这些新的行为模式为科学家们研究太空环境下生物生殖、发育以及大脑和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果蝇实验外,中国科学家还在空间站内实施了多项其他科学实验。去年4月,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成功实施,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成功建立了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了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同时,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了理论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涡虫作为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高达70%以上的生物,也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对象。研究涡虫对于探索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空间站内的科学实验,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太空科研领域的实力,也为人类未来在太空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